今日出伏 这份养生指南请查收!
今日出伏 这份养生指南请查收!
今日出伏,
长达 40 天的三伏天正式画上句号。
出伏,
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外的民间节气,
通常在立秋后的
第一个庚日之后第十天到来,
它宣告着一年中最热、
最潮湿时段的结束,
也拉开了夏季向秋季过渡的序幕。
从现在起,
暑热逐渐退场,
天气将慢慢变得凉爽起来。
出伏后,气温不会立刻大幅下降,但总体呈下降趋势,早晚温差开始明显加大,丝丝秋意悄然袭来。同时,随着副热带高压南退,空气湿度降低,令人烦闷的 “桑拿天” 逐渐减少,身体的舒适度增加。在降水方面,北方地区逐渐进入少雨期,而南方部分地区可能遭遇 “秋老虎”,出现短暂回热,但整体降水量也在减少。
“秋老虎” 指的是出伏后短期回热到 35℃以上的天气,通常出现在8月底至9月间,持续时间长短不一。其出现时,高温闷热,日照强烈。此时人体水分流失严重,血液黏稠度增加,再加上早晚温差大,脑出血、心梗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升高。建议大家随身携带薄外套,以防早晚受寒。
秋季燥邪盛行,容易损耗人体津液,导致皮肤皲裂、口鼻干燥、口渴咽干等症状。出伏后,夏季向秋季过渡,气候越发干燥,人体肺气相对旺盛,此时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抵御燥邪对身体的伤害。
出伏后,不少人会感到疲惫,做事提不起精神,这就是 “秋乏”。出伏后天气转凉,自然界阳气减弱,人体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。经过炎热的盛夏,很多人睡眠不足,尤其是老年人。若此时仍保持夏季晚睡习惯,“秋乏” 会更加明显。想要缓解 “秋乏”,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,最好比平时多睡 1 小时。另外,还可以通过慢跑、快走、练习八段锦等运动来改善。
秋季,很多人喜欢食用滋补食物,比如肉类,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“贴秋膘”。平时摄入高脂肪、高蛋白质食物较多的人群,以及肥胖、营养过剩,患有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高血压的人群,都不宜过度 “贴秋膘”,以免加重身体负担。
出伏后可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冬瓜、萝卜、藕、海带、蘑菇、木耳、芹菜、蜂蜜等。这些食物不仅能滋阴,还有稳定血压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。
秋季应保持内心平静、心情舒畅,避免情绪大起大落,减少紧张、焦虑、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,尤其是老年人。心神消耗的气血有时比身体劳作更多,所以不要思虑过度,遇到伤感之事要主动排解。
秋季气候干燥,除了多喝白开水补充水分,还可以饮用沙参麦冬百合茶、石斛麦冬陈皮饮等。晚上喝蜂蜜水也是不错的选择,既能润肺祛燥,又能缓解秋燥引发的肠道不适。
出伏后易出现 “秋乏”,缓解 “秋乏” 需要早点入睡,比夏季增加 1 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,一般 22:00 前就应上床休息。
虽说 “春捂秋冻”,但早晚气温较低时,最好穿上长袖薄衣服,缩小温差,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。同时,要特别注意护好脖子、后背、脚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,尤其是颈部,秋凉刺激易使血管收缩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
出伏是大自然的温柔过渡,
带来凉爽秋风的同时,
也带来了丰收的希望。
在这个季节交替之际,
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,
调整生活方式,
以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
心态迎接秋天的到来。
运营管理 / 学校新媒体中心
图片来源 / 网络
编辑排版 / 陈怡瑜
审核 / 王晓春
SJB世俱杯官网唯一官方公众号
更多校园趣事
欢迎您积极投稿(一经采纳有神秘奖品哦)
投稿邮箱:3340826467@qq.com
图文由©SJB世俱杯官网新媒体中心 编辑整理
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加入SJB世俱杯官网
你“在看”我吗?